大型通俗理论节目《中国智慧中国行》自开播以来,受到广泛好评与热议。不少网友锁定追更,也有人“拿着放大镜”看出一些 “蹊跷”: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在第一集《天下为公》的情景演绎中,孔子与弟子们所感叹的“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”中的“矜”字,与之后郦波教授解读中的“鳏”字并不相同。
究竟是确有异形的两个同音词,还是节目组在校对字幕上出现了失误?
其实,这背后可大有讲究。
“天下为公”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著的《礼记》中,节目中的情景演绎正是源自《礼记·礼运》篇,原文为:“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。”各种版本的《礼记》中,“矜”字均没有异文。 “矜”是个多音字,在此处读“guān”,字义即“鳏寡”的“鳏”。据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,“老而无妻曰‘鳏’”。节目组为了严谨遵照《礼记》原文,此处选择了不改“矜”为“鳏”字,并非一不小心的疏漏。
关于“矜”与“鳏”字的使用,扬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教授田汉云指出,学者段玉裁在《说文解字注》说,“鳏寡”的“鳏”字,古代只作“矜”,“鳏”字是假借字,但近代学者皮锡瑞在《今文尚书考证》解释《尧典》“有鳏在下”时指出,汉代人引用《尚书》,有作“鳏”的实例,因此说“矜、鳏,古通用”。而到了现代,则习惯用“鳏”字。田汉云认为,节目在情景演绎时引用《礼记·礼运》原文,字幕使用“矜”是慎重的、妥当的。而在郦波教授解释时,字幕使用“鳏寡孤独”,则符合现代使用习惯。
还有眼尖的网友发现,在同样的情景演绎中,孔子及弟子们感慨的是“选贤jǔ能”,而下方字幕却是“选贤与能”。此处是字幕错了?还是演员“口误”?
其实,这个细节也在节目前期经过了严苛“考古”和审慎论证。
《礼记·礼运》“选贤与能”,各种版本无异文。清代学者王引之《经义述闻·礼记》提出:“选贤与能”的“与”字,应当作“举”;《大戴礼记·王言篇》也有“选贤举能”这样的文字;朱彬《礼记训纂·礼运》采纳王引之的见解。
节目字幕标注“选贤与能”,是遵循《礼记·礼运》原文,没有错。
那为什么演员读的是“选贤jǔ能”呢?从繁体字写法不难看出,“举(舉)”、“与(與)”古字互相假借,两者音义相通。田汉云教授告诉记者,将“与”读为“举”,是用本字的读音,是符合古籍阅读规范的。
事实上,作为一档思想立意是核心的理论节目,《中国智慧中国行》在理念的准确性上也下了大功夫。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、《中国智慧中国行》学术顾问徐小跃告诉现代快报,为确保节目内容的权威与准确,节目组力邀包括他在内的北京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、北京师范大学、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的理论专家、文史哲专家,成立专家顾问组,对重点论述进行反复推敲、精心打磨。对每一个重要理念,在忠实于原文原著原义的基础上,注重揭示其中蕴涵的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、格物究理的思想方法、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,深入阐述其精神实质、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。
在徐小跃看来,《中国智慧中国行》节目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诠释和呈现是深刻而成功的,“《中国智慧中国行》这个节目的意义,就在于通过对天下为公、民为邦本、为政以德、革故鼎新、任人唯贤、天人合一、自强不息、厚德载物、讲信修睦、亲仁善邻这十个概念的阐释,把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、人文精神、道德规范、价值取向、思维方式,都理论化地呈现出来,我觉得这也是节目最值得称赞的地方。”
现代快报+记者宋经纬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