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24日,纳雍县昆寨乡千秋村杨梅节如约而至,各地游客纷纷涌入千秋,赏歌舞,品杨梅。
(相关资料图)
举办杨梅节,千秋村给杨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“加速度”。“我家产了杨梅1000多斤,这几天就得差不多了,每斤价格5元。”承着杨梅节的“春风”,果农们不用出千秋就可销售杨梅,还卖到了好价钱。同时,一筐筐杨梅被游客带出大山,也增加了千秋杨梅的知名度。
游客到千秋采摘杨梅 周啟刚摄
除了卖杨梅,在杨梅节那两天,周边村民在举办地摆摊,卖吃的,卖玩的,吃上了“旅游饭”。
山披绿,民增收,现在的千秋人,依靠杨梅吃上了生态饭,而曾经的他们,却互相戏称为“黄老二”。
20世纪初,千秋村的村民纷纷走出大山,外出务工,导致了土地撂荒,风卷沙尘满身黄,回家洗把脸水都是黄的,所以称为“黄老二”。
怎样留住村民,让土地复垦,生态转好?千秋村“两委”思考了很多方法,最终决定种杨梅。而后,村“两委”引进名为“黑炭”的杨梅品种,和当地野生杨梅杂交成一种新品种,在千秋试种。
试种成功后,政府供苗,鼓励村民大量种植,荒山逐渐披绿,村民也逐渐尝到了杨梅的“甜头”,便扩大种植规模。2021年,千秋村杨梅种植面积达到700余亩,丰产300余亩,该村以“梅”为媒,举办了首届杨梅节,为杨梅产业注入了旅游元素,形成农旅一体化发展。
村民杨梅节卖杨梅 周啟刚摄
现在,千秋村杨梅种植面积达到1800亩,已成为昆寨乡的特色产业,“我们会持续举办杨梅节,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。”千秋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谢晓露说。
黔贵大地山水“藏富”,如千秋一般,近年来,纳雍县各地都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绿色发展道路,在一座座“荒山”上发展经果林、核桃、皂角、花椒等产业,把荒山变为“金山”,美了风景,宽了“钱”景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恩宇
编辑 王 星
二审 汪瑞梁
三审 李 凯
标签: